城市生态系统下的棕地改造 | a+a中国建筑学会会刊

发布日期:2014-02-01 17:39
城市生态系统下的棕地改造
因“港”而兴的杜伊斯堡内河港
刊于 | a+a中国建筑学会会刊    著 | 张杰

摘要:简要叙述了“棕地”的背景和概念,棕地土地利用的新途径以及改造利用的原则。在当代城市生态系统规划的背景下,将“棕地”进行改造成了可持续利用土地的重要途径之一。以杜伊斯堡内河港为例,讨论了在城市生态系统下棕地转化的建设案例。
关键词:棕地;城市生态系统;规划设计



1  “棕地”产生的背景


棕地群  © Now新聞台

从20世纪中叶开始,西方随着工业部门的不断萎缩,在许多老工业区出现了大量的闲置厂房和生产中心。随着经济结构的全国性转变,工业区搬离市中心,旧工业区逐渐被新建的各种街区所包围,成为了城市的一部分。他们被闲置荒芜,缺少管理,同时也给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20世纪末各国通过研究提出“棕地”(brownfields)这一概念,开始对这一土地类型进行系统的探讨,以期找到最佳方法对其加以改造利用。


2  “棕地”的定义

棕地地块一词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含义。它早在1980年美国《环境应对、赔偿和责任综合法》(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Response,Compensation,and Liability Act,CERCLA)中就已提出,主要是解决旧工业地上的土壤污染问题。
 
从狭义上来讲,美国环境保护局1994年定义(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棕地是被遗弃,闲置或不再使用的前工业和商业用地及设施,这些地区的扩展或再开发会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欧洲经济与棕地更新网络行动组(Concerted Action on Economic and Brownfield Regeneration Network,CAEBRNET)有类似的定义:棕地是那些由于之前土地使用者带来了不良影响,已经受到或将要受到污染的土地,包括被废弃或仍在使用的。这些定义指出棕地可能仅仅是指那些受污染的土地。
 
而从广义上来,根据1990年英国的规划法(Planning Policy Guidance 2:Greeen Belts):棕地是相对于绿地(Greenfield)的一种规划上的术语。棕地指曾经用于开发建造,但是又被遗弃的荒地,无论受污染与否。因此,棕地不仅包括旧工业区,还包括旧商业区、加油站、港口、码头,机场等工业化过程中所遗留下来,已经不再使用的设备、建筑、工厂或整个地区。


3  “棕地”土地利用的途径

由于棕地是工业化所遗留的问题,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土地所有者、房地产市场对于这些土地都没有兴趣,导致了这些土地一直都处于空置的境地中,在对棕地地块的开发过程中,为废弃的土地寻找新的用途就成为了设计师一个工作的重点。规划师对于这个问题大致有三个方面的探讨:

其一,他们拆除土地上的所有建筑,为重新在其上建新的公共或者私人的项目、办公大楼等等打下基础;其二,保留棕地上的建筑,将这些建筑进行改造,使其转变为工作室、剧院、酒吧或者是其他的一些文化活动场所;其三,彻底清除棕地内的建筑,并在其表面覆土,将棕地改造成为公共公园。


4  “棕地”改造利用的原则

在棕地的改造利用过程中,由于其自身情况不同,设计师对于其改造利用的手法也有所差异。对于棕地改造的基本工作结构,大致总结为三个方面的原则:

首先,将棕地划到城市发展规划的大背景下,综合考虑棕地的合理功能,是其适应城市土地创新性的再开发;其次,要考虑棕地改造对于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环境所产生的综合效应,提升土地资源价值;第三,强调项目设计的准确度,包括设计的各个环节等。


5  “棕地”改造实例

1979年,柏林启动一个解决旧建筑更新问题的国际建筑展——IBA,德文“Internationale Bauausstellung Emscherpark”的缩写,启发了鲁尔区的IBA项目,从而改变了这个地区已经荒废了的工业区,使得鲁尔区的产业结构得到平稳的过渡,IBA的主席Karl Ganser曾说过,他希望“IBA不是一个一般的项目,而是要做的大一点,让人兴奋一点。对这些废弃工业区的改造就应该像对礼物的包装一样,美丽动人。”从1989年开始,IBA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使得整个地区的面貌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一个个既保存了历史形态,又满足现代生活的区域出现在鲁尔区。杜伊斯堡内河港的改造就是在IBA计划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它的总体规划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项目。杜伊斯堡内河港离市中心只有两站路,它已经是该城市中心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由R·福斯特事务所设计的总体规划充分利用了内河港这个有利的地理条件,它通过对内河港的改建和重建,建立杜伊斯堡市和内河港水域之间的联系,完成杜伊斯堡市滨水城市的整体设计。从内河港的改建项目开始,杜伊斯堡用一系列惊人的创举,使其城市的形象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杜伊斯堡内河港  © 维基百科

杜伊斯堡市的内河港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内河港,而现在它又是杜伊斯堡市民最愿意逗留的一个城市滨水区。随着越来越多红砖墙面的高大仓库和大型吊车的出现,似乎可以看到杜伊斯堡内河港繁忙的过去。就在一百多年前,这里是整个德国甚至是全欧洲的贸易中心,码头上不分昼夜地在装卸着各种物资,特别是木材、钢铁、食品和化工产品等商品尤为众多。而也因为其粮食和面粉方面的贸易贡献,杜伊斯堡一度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整个鲁尔区的“面包筐”。也就是因为内河港的重要地位,二战后期这里也曾经是盟军轰炸的重要目标。落败总是紧紧地跟在辉煌时光的后面,在二十世纪中叶,随着全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杜伊斯堡内河港经历了从顶峰跌落至谷底的痛苦,这里的人们也有着同样的痛:失业,生活环境的急剧恶化,曾一度他们被认为是没有文化底蕴的……走过一段段残垣断壁,他们的痛如今依然那么直白的体现着。然而随着脚步的向前,新的场景渐入眼帘,宽阔而平静的水面、热闹的水边餐厅、悠闲自得的人们,让人觉得内河港的繁华又重生了,但不再是工业上的繁华,而是一种深厚文化的展现。

那什么让这个地区重新繁华起来。

在个人看来,杜伊斯堡内河港改建规划的中心是一个“水”字——充分利用水体,将水作为城区建设的新元素,通过对水的利用改变这一城区的形象。水是万物的精灵,古今中外的造景元素中都少不了“水”这个元素,而水也是脆弱的,它极易被污染,被伤害。在处理被污染的水体这方面,国内某些城市不免有点“欲盖弥彰”,许多城市用盖板把“臭水沟”隐于地下,这样做“毒瘤”没了,但“灵气”也没有了,而污染还继续存在,只是人们看不见了而已。杜伊斯堡内河港的水体虽然在改造之前也是饱受摧残,但人们用各种手法去净化它,耐心地等着水变的清澈。在杜伊斯堡内河港可以看到这里的水并不是“清澈见底”,但水面没有杂物,也没有异味散发出来,随时还能看见一些小动物在水里嬉戏,对于一个经历了多重“磨难”的河道我们的要求不能太高!内河港的成功改建形成了内河港周边地区的一个新的生活方式:在水边工作,在水边生活,在水边休闲娱乐。这种生活方式吸引着很多人!

然而曾经是颓废工业区的内河港怎么做到这点呢?建设高质量的住宅区被认为是复兴内河港地区的主要手段之一,若仅仅是把内河港地区作为文物一样保护起来,而缺乏人气的话,是起不到复兴这个地区的目的的。只有让人们进入这里,感受这里的变化才能使得这个繁忙的港口重新充满活力。新的住宅区就建在人工运河的边上,在河港西北部,通过一个水坝将水平面提高了几米,使得两侧的人工运河直接延伸到住宅区中。

1991年杜伊斯堡市尝试着将一座仓库改建成了“城市文化和历史博物馆”,并对公众开放。为了更好地利用这座建于1905年的老建筑,人们为它添加了一部分新的建筑,新建筑与老建筑在外观形态与特征上是基本融合的,设计师仅仅是在入口部分采用了以钢铁和玻璃为主的建筑形式,在保证了新老建筑相互融合的前提下,又隐约地体现出了设计师的专业水准。而其他原来港口的旧建筑都保留了原有的外表,在室内做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变成了Lofts式的办公室向外出租。这里餐厅也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而非常出名,内河港水边的餐厅、酒吧已经成为杜伊斯堡的一处高级场所,并不是说这里的饭菜有多可口,而是因为这些空间的建筑母体,在这里人们能感受到杜伊斯堡辉煌的历史与厚重的港口文化,他们在这里能找到心灵上的归属。

走在内河港边,人们的感受是非常丰富的,而最令人有感触的还是对于历史景观的保留和水文化的体现这两个方面。

在记忆花园中,还有一处小景观深得年轻人的喜欢,那就是一片像波浪般起伏的草坪,每次去都能看见年轻人或是小孩子们在上面来回的奔跑。波浪般起伏的草坪是否就是代表了这个内河港的兴衰变化,在上面嬉戏的孩子们能体会到吗?我们是不得而知的,但至少我是能感受到的!

至于水文化,不单单体现在“水边生活,水边工作,水边休闲”,还体现在一些细微之处。我在内河港的两岸都能看到一些大小不同的儿童游戏场地,它们的形式、玩具、大小都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统一的,那就是所有游戏设备的主题都是“水”。有的是利用一个简单的机械把水从河道中取出来,有的是一套较为复杂的水利系统……不管怎么样,孩子们玩的都很开心,而且还能生动地学习到一些水利知识。比较起国内的寓教于乐,我个人认为孩子们最爱的还是这里。

内河港中有一个名字为朴次茅斯的堤坝。堤坝的名字让人想到1950年第一与杜伊斯堡市建立友好城市的朴次茅斯。这是发生在二战结束后的第5年,同时也标志着双方的和解,由英国城市指挥官Colin Hutchison上尉调解完成的,而且是英国人在1950年主动提出的。朴次茅斯市长在给杜伊斯堡市长的一封相关的信里指出:由于空袭,朴次茅斯的海港和杜伊斯堡内河港在战争中都遭受了巨大损失,但“如果人们努力,不只是能重建被毁坏的房屋,商业活动,工厂和学校,还能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缔结我们两市的友谊,使得我们的城市重新兴盛起来!”

我们可以看出,杜伊斯堡内河港正通过它自己的方式记录着历史,同时也展示着其复兴的脚步。凡是去过杜伊斯堡内河港的人都会对这个长达1.8公里的沿河地带感触颇深,自从去过一次后我也对内河港有着深深的眷恋,以后会经常去这里走走,或是带着不同的朋友到内河港,给他们讲讲我对这里的感受,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理解与体会设计师的苦心,能真正喜欢这样一种记录城市历史文化的方式。


6  结语

棕地改造已成为现代城市生态发展过程中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它不仅涉及到土地再利用的问题,同时,它还是一个生态与文化的延续,通过杜伊斯堡内河港的实例,可以清晰地看到对于棕地的改造设计是历史与现代的契合,是自然与文化的共生,更是城市现代发展的重要内容。



分享到: